印度纖維檢驗業(yè)在棉纖維技術價值確定或其綜合質量上具有獨特的測定方法,他們采用現(xiàn)有的纖維質量評定(FQI)、紡紗稠度評定(SCI)和溢價-折價評定(PDI)這三種方法對棉纖維技術價值進行測定,并基于多準則決策(MCDM)技術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測定方法,十分值得借鑒。
印度業(yè)界認為,對棉紗技術價值和紗線強度進行等級分析可確定這些測定方法的功效,然而分析后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的三種測定方法,其等級相關性大相徑庭。盡管如此,他們提出的MCDM法可用于提高棉紗技術價值和紗線韌性。
在印度紡織研究中,棉纖維技術價值的鑒定是一個相當有趣的領域。他們認為,成紗的質量主要取決于原棉特性,所受影響程度高達80%。然而,紗線質量受各種纖維特征影響的程度有大有小,這要看紡紗制造技術如何。就不同的質量標準來說,衡量棉花質量的標準可能與其他的標準相沖突。因此,以這些不同的質量標準來衡量棉纖維的質量等級,其不同的結果是毋庸置疑的。這樣一來,印度棉纖維技術價值的鑒定工作就更加復雜化,因此他們采用多準則決策(MCDM)技術或許是可行的解決方案。
該解決方案必須給出棉纖維的技術價值或其綜合質量的指數(shù),且該指數(shù)應包含所有重要的纖維參數(shù)。這些纖維參數(shù)對紗線的最終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依照慣例,人們都是以這三個纖維參數(shù)(即纖維等級、纖維長度和纖維細度)來鑒定棉纖維的質量價值。
大容量棉花測試儀器(HVI)和高級纖維信息系統(tǒng)(AFIS)等纖維檢測儀器的發(fā)展對纖維檢測這一事業(yè)來說,也是巨大的變革。若使用HVI,他們在兩分鐘內鑒定出棉包的大部分質量特性是完全可行的?;贖VI的高效功能,諸如纖維質量評定(FQI)和紡紗稠度評定(SCI)之類的綜合評定就可用來鑒定棉花的技術價值,這將在精心策劃的纖維甄選方案中發(fā)揮關鍵作用。
此外,印度業(yè)界還設定了一種用于鑒定棉花技術價值的新方法,該方法是指多準則決策(MCDM)技術中的多層次分析法(即AHP)。他們也認為,棉花技術價值的鑒定也取決于這三種傳統(tǒng)方法,即纖維質量評定(FQI)、紡紗稠度評定(SCI)和溢價-折價評定(PDI)。由以上四種鑒定方式得出的棉纖維等級與成紡紗強度等級進行比較之后,繼而可分析其等級相關性。
多準則決策(MCDM)和多層次分析法(AHP)概述
多準則決策是運籌學中大家熟悉的一個分支,主要處理決策問題,其中包括對若干決策標準的判定和對有限數(shù)量選擇的確定。
依據(jù)情況的復雜程度,各種多準則決策技術,如權重總加法(WSM)、權重相乘法(WPM)、層次分析法(AHP)、修訂后的層次分析法、與理想解決方案類似的以順序優(yōu)先的技術(TOPSIS)以及層次分析法與選擇法相結合的技術(ELECTRE)都可用于處理工程決策問題。
由印度運籌學家薩蒂提出的層次分析法是多準則決策技術中最有爭議的方法,盡管一些研究人員對層次分析法的理論基礎有過憂慮或質疑,然而實踐證明,層次分析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決策方法。層次分析法之所以能如此普及是因為對于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的問題,它都能妥當處理。而權重標準及備選方案分數(shù)可從成對比較矩陣的構造分析中得出,因此成對比較矩陣是層次分析法的核心。